讀書會側記

🌱看見,讓我們看不見

國國提到,過去兩場新書分享會時,漫畫家GGDOG提到他創作時的困難與掙扎:即使到了家園取材,仍會擔心自己無法好好地完整呈現孩子的故事,而在眾多的素材當中,也必須要有所取捨,才能夠完成這本漫畫。

身為一個創作者、或是普遍助人者會有的擔心,就是擔心自己無意中傷害到了孩子。助人者或陪伴者能在這樣的覺察中,允許自己有犯錯的可能,能帶著這樣的敏感度去與兒少相處,本身就是一件很令人感動的事情了!而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真的無意間傷到的孩子,我們有沒有勇氣道歉?這可能是孩子成長歷程中未曾有過的經驗,同時也作為一種示範:犯錯是難免的,重點是犯錯後怎麼調整。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同一個議題有千千萬萬種版本,我們無法只靠自己的版本,就成了這個議題的「權威」,當我們越熟悉一個議題時,我們更要小心,避免成為這個議題的代言人。過去幾年創傷知情、童年逆境經驗的概念蓬勃發展,當我們習得這些專業知識後,會不會太過武斷地去評估來到我們面前的這個孩子、而忽略了他當下真實的需求,或是忘記去反思自己的狀態是不是也有需要再調整的部分?因此,我們更需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讓專業成了我們的盲點。

🌱壓抑需要被抒發,寂寞想被看穿

還記得我們上個月讀書會《教出殺人犯》交流過程中有提到,為什麼少年會犯罪?是因為寂寞與壓抑超出負荷的表現。

因為家庭暫時失功能、觸法議題進到安置機構成長的兒少們,這些生命一路上承受的寂寞跟壓力是特別多。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習慣也適合過團體生活的!白天在學校、晚上回到機構,都是團體生活,對於不適應的兒少來說,這樣的生活模式壓力很大。

住在安置機構裡的兒少,時不時都會有想要離開機構的念頭,尤其是剛進機構的孩子;如果可以,沒有人想要被安置啊,想要離開是人之常情。在陳綢兒少家園,園區是沒有大門的,因為創辦人陳綢阿嬤説:「你關住他的人,但關不住他的心。」因此,親愛的孩子,我不擔心你跑掉,你只要記得回來的路就可以了!

面對兒少各式各樣的脫序行為,「陪伴」這件事情,一點都不浪漫,真實的陪伴是有怨無悔且充滿無力的,過程中我們常常不知道到底還可以怎麼做,但我們知道可以不要做什麼,為了不要讓自己後悔。

🌱懲罰讓人更武裝

對於因為觸法議題而轉換成長環境到安置機構的兒少來説,權威性的指令、要求,是他們生命經驗中經常感受到的,然而一昧的懲罰是無法促成「悔改」這件事情發生的。

如同漫畫裡提到的:「有什麼懲罰比他沒有父母更嚴重?」當這個孩子沒有機會好好被愛過,他更難長出好好愛自己的能力,當我們面對這些孩子很不可愛的行為時,往往是他最需要愛的時候。

我們所能做的事情是,陪著孩子練習在愛裡,試著更在意自己一些。

陪伴,讓痛苦得以承受,讓人有機會超越自己的出生。而我們,量力而為的陪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