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側記

🌱怎樣的人有能力愛人?

人們渴望被愛,但愛並非自然而然發生。有趣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很少討論如何學會愛人,卻期望每個人都具備愛的能力。

本月讀書會的選書不同以往,討論的不是特定領域或技巧,而是對愛的深入思考,讓我們共同抽絲剝繭,一步步地練習與實踐「愛」。

🌱愛主要是給予,不是領受──「我只需要是完整的我」

書中談論的「給予」是純粹的「我希望你好,我想要你好」。然而,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主動與犧牲奉獻往往被視為一種獲得愛的方式。尤其對部分孩子而言,過去的經驗容易讓他誤以為愛是一種條件交換,或是追求認可的手段。

因此,可以提醒自己的是,「給予」有時也意味著給出完整的自我,包括懦弱、慌張,甚至曾犯過的錯誤;並非凡事都要給出答案才能做為稱職的陪伴者,因為陪伴本身就存在價值。坦承自己的有限及需求,反而是真摯的給予,也是更深刻的愛。

🌱愛− (照顧+責任)=身心靈的崩壞

責任是好好回應對方的能力,當人們的需求被回應,才能真正感受到被愛。

國國分享了一位司法少年在善惡間的掙扎:「之前一個月幾十萬在賺,現在工作領那麼少,為什麼我還要在這裡,到底是為什麼?」。面對孩子打從心底的叩問,國國選擇放下自己的成見跟價值觀,針對孩子需求提供中性的思考。

其實,回應和反應間存在著微妙的差異,阿Q舉例說明:「順著情緒是反應,理解自己的感受,理解自己想要表達的,再將其轉化成語言才是回應。」反應與我們的來時路有關 ;回應則是與自己「希望他人學到什麼」有關。

🌱愛−尊重=控制+佔有

尊重之所以難,是因為在任何關係裡,難免都有我們對自己的期待與社會壓力。

不過,儘管我們能夠幫孩子承擔一些事情,也需要認知到孩子有他自己的路。「這是你的選擇,我尊重你」、「如果跌倒了我會在這裡,如果你成功了我恭喜你。」大人和孩子本都是獨立的個體。

接納、包容,並允許孩子成長,指的是除了長出我們期待的樣子,同時練習接受孩子長出我們不期待的樣子。避免將自己的義務與孩子的責任綁在一起,承認孩子的選擇,也就代表下一次仍可以有其他的選擇。

🌱了解=無法提供對方最需要的

行為背後總反映正在受苦和努力活著的生命。照顧好自己的同時站在對方的處境,不讓專業背景成為我們唯一的鏡片,是國國與阿Q在工作上常給自己的重要提醒。

「我了解自己,了解孩子,卻又一無所知。」事實上,我們每天都不斷在變化,與孩子核對我們對他的認識,同時讓孩子持續地認識與了解自己,也是愛裡不可或缺的一環。

🌱「愛的實踐」,沒有公式、SOP或標準答案

儘管有些理念相近,但愛的實踐方式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人的個性本就是多樣的,任何可能都值得去嘗試。最重要的是「該休息就好好休息」。

我們期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那麼我們也應保有自己真實的樣子。實踐、覺察和調整做法,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雖然關鍵,卻也帶來相當程度的疲憊與壓力。所以,善待自己,給自己一些空間和時間。

畢竟,我們是否能夠好好地愛自己,決定了我們能否好好地愛我們所珍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