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側記

🌱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

開頭便用亞隆所提出,我們生存在世上所會面對的焦慮: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連結兒少議題,來開啟本次讀書會討論主軸。

「我看完這本書開始有死亡焦慮!」阿Q在讀書會的一開始便以自嘲的口吻說道。也帶出了許多現場聽眾的生命故事,有些是親身經驗,有些則是走在助人工作道路上所目睹的,都帶給當事者或大或小的衝擊及影響。

「在生命的面前,我們是多麼渺小」一位夥伴感嘆地說道,如果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終點,在世上的一切都帶不走,那人生要如何才有意義?

🌱當面對孩子的死亡意念,練習尊重孩子當下的感受

在面臨孩子出現尋死念頭時,最直接的是我們的無力感。

無力感演化成的焦慮促使我們急著把孩子拉回來,因為如果悲劇真的發生,我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身為助人工作者的自己。

「當焦慮大於理解及傾聽時,我們無法好好聽見孩子的心聲。」

先不避諱談論死亡,才能有機會去瞭解孩子的痛苦是什麼,畢竟孩子過度承受了該年紀無法負荷的壓力,對他們來說,他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但決定自己的死亡是少數能有控制感的事情,至少,可以知道痛苦什麼時候能夠結束。

而每一句「我想去死」的背後,都乘載著很多很多的無力、傷痛及委屈,這些隱含著的情緒都是需要被看見的。

🌱真誠地做自己,才是真的和小孩做真實的連結

在孩子的情緒降下來後,或許開始會問一些假設性的問題:「我會不會一輩子都這樣?」、「我真的可以變好嗎?」在面對這些疑問時,我們都會想給予孩子希望感,但這份承諾並不靠譜,因為答案甚至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

面對這個兩難,阿Q分享到,本書的作者亞隆不會隨便給出保證或承諾,而是如實得說出自己的感受跟想法,如同一月的讀書會所分享的:「助人者也是人」。

唯獨我們真實的展現出這些無力、真實的回答出「我不知道」時,當下我們跟孩子關係才是真實的。因此,不論孩子期待我們給什麼回應,都不要給我們無法兌現的承諾。

「我不知道會不會變好,或許有一天還是會很想去死,但我會在這邊陪你」

🌱傳遞「我在乎你」的訊息

想尋死的原因百百種,對於未來看似無限可能的孩子來說,想尋死的原因大部份是從來沒有感受過被愛、沒有感覺過有人是在乎自己的,甚至無法相信有人真的愛他。

我們要面對的不是孩子想死的念頭,而是他們的孤獨,因此當孩子快撐不住時,唯有產生連結才能真正拉住他,如何走入他們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雖然我們沒有權力干預孩子的想法,但我們有權力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真的想死,我會尊重你,但我也必須說,因為我很在乎你,所以我會很難過很難過」

「我很難想像有一天你消失在我生命裡」

阿Q強調:「這都是我真的對一個孩子曾經說過的話」。

🌱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

我們其實都只是彼此生命中的過客,即使沒有遇到我們,孩子的生命還是會繼續下去,我們能做的就是真誠相待、盡力而為。

可能那些傷痛、委屈和孤獨還是存在,但也許在某一天,這些刺骨的冰晶都能隨著春天的到來消融,或許我們可以試著相信生命的韌性……

「生命自有出路,不用當完美的陪伴者,當夠好的陪伴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