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側記

🌱「想到惡,你會想到什麼?」

讀書會一開始的快問快答,讓參與者回憶並分享自己對於惡的認識。秘密、性、說謊、霸凌、偷竊與暴力,都可能是我們眼中的惡。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行為都有其背後脈絡。四月的選書,正是帶我們由許多不同角度解讀「惡」行為的可能性。

🌱惡是怎麼被定義的?

國中談戀愛、上課睡覺、成績不好、嗆老師、打人,這些行為是「不符合期待」還是「惡」呢?當我們將它們視為惡,就容易窄化我們的視野,快速定義了孩子;當我們太習慣輕易地定義好與壞,便容易忽略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如:看不見孩子打人背後可能的正義之心、忽略了孩子偷竊背後可能是善的動機……。

🌱孩子的核心需求和我們都是相同的

你是否曾有「過年不想見親戚,謊稱自己剛好有事無法回家」的類似經驗?

關於說謊,並不是性格問題,是「焦慮」問題,國國說。正如多數的我們有過作弊或偷錢(從媽媽錢包拿了10元也算)的經驗,談小時候「作弊與偷錢」是我們成人後回想起小時候聊天的話題,說謊和保留秘密,也是我們多數人共同的生命經驗。

其實,回想自己兒時的需求,兒少在面對的問題我們也都在面對。阿Q分享到「惡」對孩子而言,是必須的探究,小時候的惡行(更多時候是無心之過)應該被適度的允許。

「因為,那是練習成為大人的過程。」

在犯罪學上,討論青少年為何犯罪的主流方法,便是探究「一個人為何沒犯罪」。根據研究發現,人類不犯罪是因為「不想讓自己覺得重要的人失望」。遺憾的是,很多兒少的生命中並沒有出現這樣的大人。

🌱先覺察,然後試著「穩住自己」

如何在自己跟團體之間找到位置,是所有人一生的課題,所以我們在處理孩子問題時,無需過度擔心。當孩子說謊或保有秘密,父母常常會懷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否出了問題;但是,書中提醒我們,倒不如將這種情況視為孩子成長的一部分,一種成年禮。若急躁地希望透過排除惡(行),製造好孩子;反而往往會引來巨大的惡。

至於,為何我們會急躁呢?隨著社會價值影響我們定義好、壞的分界,許多的壓迫也將隨之闖入,造成家長或第一線工作者的壓力與困境。認為拒學的孩子是自己沒教好;從而錯失孩子行為背後真正的需求,難以靠近更重要的改善之道──覺察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最揪心的是從來沒有人是錯的,只是每個人對善的想像不一樣。」國國說。

🌱從人際關係的探索中,成長與學習

最後,討論到所謂的「霸凌」。主流文化和少數文化間的差異,有時讓我們不自覺地壓迫到他人。但是,卻從來沒有人跟我們討論過,「如果我不舒服,我討厭他,那麼我應該怎麼辦?」

有時我們也容易將人際關係中的學習和成長,簡化解釋為霸凌;從而賭上人際冷漠的風險。同時,因為原生條件的差異,產生「同一行為,不同人做有不一樣結果」的「階級性」傷害,讓辛苦的孩子變得更弱勢。

霸凌其實有嚴謹的三要素定義,其發生多源於情緒的堆疊,就像海嘯一樣把我們淹沒,我們卻不自知。因此,討論「反霸凌」時,或許應該將焦點放在「從討厭到認識的過程」,以及如何處理我們的情緒感受。

重要的是,在急於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別忘了先安頓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