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側記
🌱什麼是大人/小孩?
「大人可以為自己負責」、「到了法定年齡就是大人」、「照顧自己及照顧別人」、「不知不覺被叫大人了」、「可是沒有人教我們怎麼變大人…」,能夠承擔責任、學會獨立並自己面對過錯,似乎是這社會對大人的期待。
「小孩可以被允許犯錯」、「無條件被愛」、「好好被照顧就好」、「不需要負什麼責任」、「大腦發育尚未成熟」,小孩似乎能夠無憂無慮、能夠犯錯,因為知道背後有人可以撐住他。
以上是我們理想的童年經驗,現實往往不盡人意,尤其在華人文化中,犯錯更是不被允許。然而,當處在還無法被稱為大人的年紀,而事件的發生卻迫使小孩必須成為大人時,大人和小孩的角色界定會開始模糊。
阿Q用自身的故事舉例,說道:「在小五的那年,我覺得我好像不能再當一個小孩了。」
🌱反抗,是在成年禮這漫長的路途中必經的路程
「我們這一生都在團體生活及獨處之間尋找平衡。」
如同四月份讀書會提及的,每個人這一生中,第一個團體生活的場域就在家庭。若要學習獨立,第一份課題便會發生在我們的原生家庭,孩子必須透過反抗身邊最親近的人來感受自己的獨立性,因此當與孩子相處時發生衝撞,大人試著不去強調對錯、邏輯的合理性,而是陪著孩子感受與面對,其實都是在陪伴孩子練習成為大人。
每個人在童年時都在建構自己的房子,有些房子有寬敞的庭院,有些房子則有高牆,甚至是大砲,這些裝備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然而越堅固的房子越難讓自己走出來。而成年禮的過程就是在整修這棟房子。這一次,我們能不能為了自己打造?允許牆壁上那些討厭的龜裂,重新刷上喜歡的色彩,好好的感受痛苦,因為這次有人可以陪你,分攤你的痛苦。
🌱不需急著將挫折,從孩子的生命中移除
國國談到過往服務過一位聽障議題的孩子,他在機構總被其他孩子們嘲笑、捉弄,幾次下來,介入與否的兩難,也讓國國開始思考:「如果真的能為他創造出一個沒有同情及嘲笑的無菌空間,真的是他需要的嗎?」
生命中我們都有必須面對的課題,如果我們替孩子將受挫的可能都移除,那孩子怎會有機會了解何謂失敗?進而去面對。不管是不是在兒少安置機構,孩子終究有一天會脫離成人的保護、要進入現實世界,我們不該只看到過去,也該望向更遠的未來,思考什麼是孩子真正的需要。
淋過雨的人才會替別人撐傘,「所有的痛苦在好好陪伴、療傷的歷程後,都有機會轉換成同理」,與其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我們認定的「好」來「保護」孩子,不如陪伴孩子去面對那些必須經歷的課題,尊重孩子痛苦的權利。
🌱在教育的接力賽中,我們是助跑員而非跑者
國國分享了過往在偏鄉小學擔任教師的故事,當時他用盡了各種方式,希望讓某位學生理解數學題目,但當發現那個孩子將作業放在桌上,不願意去練習時,他當下便爆炸了。
「我發現自己才是從頭到尾最努力的人。」
助跑者的工作就是給予孩子自由,但又持續陪伴在他的身旁,配合著他的速度,且永遠不要失去期待。最重要的是,今天無論有沒有達成期待,我們能不能還是用一樣的方式回應孩子的需求,不會因為成功或失敗,而改變我們表達愛的方式,這才是無條件的愛。
🌱 在該當孩子的年紀好好當個小孩吧
呼應開頭的討論,大人和小孩之間似乎存在著一條界線,好像到了該成為大人的時刻,就不能再回去當小孩了。
「我們能不能先好好當過小孩,再來談長大?」
對於那些被迫成為大人的孩子,與其稱讚他的成熟懂事,或許可以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好好當個可以犯錯、無條件被愛的孩子。
最後,教育之所以是接力賽,因為我們都只能陪伴孩子一段時間,只要在有限的時間中盡力,不需要做到完美,當個夠好的陪伴者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