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側記

這次讀書會的主題圍繞在潛藏在日常的「危險一句」:跟大家好好相處、快一點、多加點油、你要我說幾次、好好唸書、小心點。

🌱錯頻的愛

很多時候,大人常說「你要好好和別人相處」、「你要勇敢一點」、「你要加油」、「你要再努力一點」,背後想傳達的是「我們很想支持孩子」,可惜的是大人善意、鼓勵出發的話語,孩子卻沒有接收到。

面對這樣的狀況,或許我們可以試著了解什麼樣的互動對孩子而言是種傷害,先知道「不要」如何回應孩子,並承認自己有時候沒有做得那麼好。當發現自己用了不喜歡或是書中提到的方式對待孩子時,也帶著寬容的心理解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不過分苛責自己,意識到問題才有機會在現有的關係裡慢慢調整。

🌱體諒彼此的不容易

同理和體諒源自於充足的內在能量,儘管孩子理智上知道家人照顧自己是辛苦的,但在缺少情感支持、感受不到愛的情況下,孩子的內在能量是缺乏的,此時要求孩子同理父母,是一件苛刻的事。

我們常只看見孩子行為議題的結果,難以理解孩子在過程中經歷了什麼;而孩子也常只看見大人所展現的行為,難以理解大人在過程裡的辛苦。和孩子或父母談論對方的過程並不容易,彼此或多或少知道對方的努力,但總會有不想感覺到自己不好和愧疚的防備。

要先看見孩子在過程裡的感受、委屈,才有機會和他們談論父母的過程,藉由這個歷程,把承認、接受父母的努力和自己本身為此感到愧疚的感受分開,同樣的,父母也是。

🌱不夠努力的孩子

孩子看起來「不努力」的背後藏著許多訊息。「不努力」和「不承認努力」都是一種保護,不努力就不用承擔努力後失敗的風險,而表現得好卻不承認自己的努力,反映著過分強調天賦、努力和結果的文化;表現得糟糕而不承認自己的努力,象徵著當努力沒有好結果時,人的自信心降低,以及對他人眼光的擔心。

當孩子不停的轉換工作時,大人可能將其歸咎於孩子不夠努力或是自己不做得不夠好,但背後可能存在的是孩子僵化的想法和自我保護機制,看見重複離職行為背後的想法、保護機制,才有機會鬆動,而過程中陪伴者對自己的照顧也很重要。

有時候事情不是再多努力就會改變,但重視結果的文化,也讓我們看不見、無法肯定自己的努力。

🌱隱形偏鄉:資源豐富下的心靈貧乏

在台灣,念書仍是未來能夠成功的主流途徑,那些比較有機會在這場競爭中勝利的人往往令人羨慕,然而數據也顯示,學生罹患精神疾病的高危險群多數是明星學校學生。

我們常討論地理上的偏鄉,意味著有孩子的需求沒有被發現,需要更多人接住,但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孩子的心靈需求沒有被好好接住,或許也是一種偏鄉,這樣的偏鄉常常落在那些看起來有很多資源的孩子心裡,是很難被察覺的。

犯罪的人和這些發病的人,某種程度上是一樣的悲劇,生病的是社會,但發病、傷人、自傷的卻是個人。

🌱我們為什麼「不」犯罪

大家常探討一個人為什麼犯罪,但你有想過一個人為什麼不犯罪嗎?

社會控制論認為,我們之所以不犯罪是因為犯罪的成本很高,尤其是不想讓家人失望,但當一個人沒有什麼好失去的,我們要怎麼拉住他不去做傷害他人的事?

犯下重罪的人不存在不想讓他人失望的成本,因為一路上並沒有遇到能接住他的大人,缺乏親情連結,承受著虐待、忽視和社會的不友善,心中的憤怒無從發洩,最後拉世界下水。

犯罪的人確實應該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我們可以多了解犯罪背後的社會結構和脈絡,或許能因此在生活中稍微善待自己和身邊的人一點,或是對於周遭那些陌生、不熟悉的事物少一點點評價,這些少一點點的評價對於那些在社會上苟延殘喘的人而言已經是很大卻很卑微的呼吸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