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側記
🌱 陽光、開朗、溫暖、耐心、親切——這是不是你心中所想像的兒少陪伴者的樣子呢?
「其實,我不太確定這些形容詞是怎麼來的,但好像默默期許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然而,這種理想的形象有時會成為一種束縛:當我們失去耐心,感到疲倦,或對孩子產生情緒時,是不是不應該表露出來呢?我們常不自覺地將孩子看得太脆弱,好像他們周圍布滿了地雷。而當我們感受到情緒波動時,內心對兒少陪伴者的形象期待使我們轉而攻擊自己,開始懷疑:「我可以對孩子生氣嗎?」「生氣了是不是就不適合做陪伴者了?」
那麼,究竟怎樣才算是好的陪伴者呢?我們真的能達到這樣的標準嗎?
阿Q:「沒有人是完美的。」
🌱當你感受到情緒時,你會選擇表達出來嗎?
在讀書會上,我們詢問大家,1~10分的情緒,要到什麼程度才會選擇說出來。直到情緒達到4分時,才有人舉手願意表達。
作為助人工作者,我們的壓力不一定來自重大創傷,大多都是這些1分、2分的情緒,但基於各種因素,常對自己說:「這沒什麼大不了。」、「沒什麼好說的」而默默吞下,直到無法承受才爆發。我們往往不習慣向真正影響我們的人表達情緒,或許是在亞洲文化下,認為表達情緒等於衝突,聽到:「我很生氣」似乎是個指責。
然而,我們常常教導孩子們情緒沒有對錯,自己卻常否認內心感受,或者我們過於習慣將焦點放在對方身上,避免將責任推給孩子,因為了解他們辛苦的來時路,反而忽視了自己的情緒。但這樣的壓抑最終會耗盡我們的耐心和能量。
或許,我們應學會擁抱自己的情緒,對自己說:「抱歉我沒有好好照顧你」,也輕聲得對自己說:「你沒有做錯。」就如同我們陪伴孩子時對孩子所說的。
🌱課題分離:在無力感中練習放手與堅持
國國分享了他在TFT擔任教師的經歷。他曾用盡各種方法,希望讓某位學生理解數學題目,但當發現那位學生將作業放在桌上,不願意去練習時,他當下情緒爆炸了。
「努力而沒有回饋令人感到消耗。」
國國反思了為什麼會產生「生氣」的情緒。他認為這與自我期許、希望學習對孩子有幫助,或是同事間的比較眼光有關。然而,孩子並沒有義務去承擔這些期望,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後果負責。這些情緒有時源自於我們試圖掌控一些無法控制的事情,比如翻轉一個人的生命。國國提到:「如果過去陪伴過的十個孩子中,有七個再次落入貧窮或犯罪的循環,我們能因此不努力嗎?」
因此,當再感受到「我已經盡力了,對你這麼好,你怎麼還這樣對我?」,這類對於期待得到oi 回饋的想法,不必感到愧疚或過度自責,感受本身沒有對錯,也不需壓抑。當這些想法出現時,只需提醒自己:「我只是太無力了」
🌱練習在忙碌中為了自己而休息
阿Q分享到,他曾以與小孩每天在一起為樂,但漸漸發現自己失去了個人的時間,與朋友和家人的關係也變得淡薄。因為這份工作耗盡了他的所有能量,他逐漸對生活失去了熱情與興趣。因此他意識到自己需要休息,必須將工作和休息區分開來。
「孩子很重要,但我們自己也同樣重要。」國國提到:「作為病友家屬,我最討厭聽到別人說『你要好好休息,才能再繼續照顧誰誰誰』了!」或許對方這輩子未曾真正為自己活過,都忙碌於照顧他人。能不能好好休息不為了什麼,只因為你是個人,你值得好好休息。
🌱細水長流的陪伴
沒有誰可以分擔別人的痛苦,痛苦都是自己的。這就是為什麼陪伴如此重要,陪伴可以讓痛苦變得更可承受。
陪伴是重要的,但全力以赴並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反而對自己非常消耗。
提醒自己「量力而為」,陪伴的同時也關注自己的狀態、適時調整。唯有量力而為,才能細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