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側記
🌱擺脫文化脈絡的限制,擴展成功的視野
讀書會一開始,國國帶著大家從「什麼是成功」談起。
要討論如何讓孩子更有心理韌性,必須先回到自己身上,如果我們看不見自己值得被肯定的地方,面對孩子也難以看見優勢、建立他們的心理韌性。
說到「成功」,我們很常談的是「達成目標」,那些正向、值得肯定、可被量化的經驗,但成功的面向其實很廣,而文化的脈絡限縮了我們對於成功的想像和理解。國國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課題,練習和自己的生命課題共存也是一種成功。
🌱心理韌性:跨越困難的關鍵軟實力
我們之所以能夠成功、能和生命課題共處,是因為跨過了困難,而心理韌性就是協助我們跨越困難、和苦難共存的能力。心理韌性的信念包含了「掌控感」、「成長心態」、「覺得自己很重要」、「有力量」,而我們遇到困難卻不放棄的原因,常來自於他人的鼓勵,以及因為這個人的存在讓我們內在產生了願意再嘗試一次的動力,這是長出心理韌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陪伴孩子,要給的是什麼?對於國國而言,答案就是心理韌性。在逆境中存活下來的孩子身旁幾乎都有重要他人存在,陪伴他建立了心理韌性,讓逆境兒少有機會跨越自己的困境。
人生的路很長,總會碰到種種困難,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任務、不同的挑戰,具備心理韌性,路才走得下去,也是我們一輩子帶著走的軟實力。
🌱文化壓力鍋:青少年困境的深層原因
青少年自殺自傷、犯罪、身心症是文化造成的寂寞與壓抑超出負荷的求救訊號,也許有人說這些是極端例子,用極端例子談社會的寂寞、壓抑說不通,但其實我們也習慣用少數成功的經驗得出何謂成功。
從少年犯身上可以看見華人文化如何讓我們辛苦和壓抑,這些辛苦和壓抑是我們無法刻意練習心理韌性的原因,而在刻意練習心理韌性前,先辨識文化帶給我們的壓抑然後照顧好自己,並且避免使用文化影響我們的那種,很直覺應對孩子的方式,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當文化過分強調忍耐、靠自己時,我們無法辨識孩子的需求和課題、無法陪伴孩子度過困難﹑無法培養孩子的韌性,而那些面對孩子很直接的應對方式,常是我們小時候被帶大的方式,我們不一定喜歡,但這樣的複製是難免的,因為這是最熟悉的方式。
🌱從自我療癒中找到陪伴孩子的力量
陪伴孩子最核心的是,回看自己的來時路並覺察自己,當我們開始練習生命中的課題,適度的包容、接納自己時,在那個慢慢前進的過程裡,我們自然而然會找到培養孩子心理韌性的心法,因為那就是我們陪伴自己來時路的失落和回應自己的方法。
談各種如何回應孩子的主題,其實都是在談如何回應自己、陪伴自己,以及回顧來時路遇見的大人是如何對待自己;孩子從我們身上能夠獲得最珍貴的養分永遠是我們照顧好自己來時路的失落,然後把這些失落、遺憾和憤怒轉換為陪伴孩子的養分。